评价历史人物不仅需要“理性”,更要有“血性”!

点击量:

   时下,“理性”这个词太有功用了。有人说爱国需要“理性”,还有人说评价历史人物也需要“理性”;某以为,无论如何,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正确的。但是,爱国需要理性,也需要热情;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理性,更要有“血性”,这才是我们所要坚持的科学态度。

  “客观”和“公正”永远是如何对待历史人物最权威的“说词”。然而怎样做到客观公正却大有“讲究”。当刘备攻打曹操被说成是统一中国、恢复汉室,而当曹操攻打刘备却被说成谋朝篡位、大逆不道时,这难道是公正吗?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,由此可窥一斑。

 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典故:“庆父不死鲁难未已”,那么,庆父到底是个是十恶不赦之徒,当时鲁人对他是不是恨之入骨,现在“鲁人”对他怎么看?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!

 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曹操、董卓、陈友谅,三个孬种是一样”。先不论这句的正确与否,众所周知,这三位都是响当当的历史人物,他们是不是都很坏、是不是一无是处,对人类一点贡献都没有呢?所有这些都需要客观公正的去回答,当然理性必不可少。

  然而,看待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,只讲“理性”是远远不够的,会让我们“太冷静”到只能看事物的“表象”,而看不到更深、更本质的东西,因此,必须还要有血性。“血性”的勇毅,会让人更加睿智、更富有激情、更具备敏锐的判别是非能力。

  做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,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理性固然重要,但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,否则就是“伪理性”。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片面看他做了哪些“大事”,更要看他的思想、能力、品格和贡献,如果思想进步、能力非凡、品格优秀、贡献巨大,那么他就会有很好的评价,否则就较差。比如,蒋介石所做的“四一二”大屠杀、花园口决堤、挑起内战等等,后人无论怎么去“理性”,那都不会得出好的评价的。可能有人要说,人无完人,任何人都会有错误的,这也是实话,但是,关键要看主流,要看“原则性”的东西。君不见位高权重、学识不凡的秦桧,就做了一次汉奸,不是到现在还没“站”起来吗?

  当写成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作者、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书记载中尚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之时,我们还能说什么呢?

科学而又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,需要“理性”,其实也是需要“血性”的。

稿件来源: 安徽长安网


热点资讯